耳機:
AKG K66
圖一

RUN IN:
一百小時以上(詳細時間不明)
訊源:
NB:ASUS A3V內建音效卡Realtek High Definition Audio\軟體:FOOBAR 2000
CD:Panasonic SL_CT490
只是單純地在某一個午後逛逛唱片行,無意間拿起一副灰黑斑剝的大耳罩來聽聽唱片封面所謂的捷克歷史大教堂中的單點錄音以及24 bit版本是怎麼回事,回過神來已經是傍晚時分了XD,再接過其他的耳罩來聽同一張CD卻接續不上一開始驚為天人的感動,回過頭再拿起那副耳機,機殼上低調地浮刻著三花瓣交錯圖飾:AKG,並有著手寫般塗印的型號:K55。
孰料,那正是我的頭陀苦旅之始。
回家GOOGLE一晚,開始瞭解AKG以及其下各型號產品的特色,當然,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敗家啦ˋˊ,但是卻得到一個殘酷的事實:那就是K55絕版了= =+…(背景音樂:無間道之CDPRO2)。






於是乎,搜尋國內外購物及二手網站成為我的家庭作業,其中不乏獅子大開口者(☆★◎⊙□●…,etc,自動略去

就在這尋尋覓覓的過程中,漸漸瞭解了耳罩還有分開放\半開放\封閉的種類以及當中的差異,也稍稍明白阻抗、響應頻率這些數據的意義(感謝AA上熱心的各位),也在試聽眾家耳機的過程中慢慢地喜歡上半開放式的表現,遂慢慢從當初的K55轉移目標到姊妹作K66身上(一樣絕版,ORZ)。
買入小四的幾個禮拜後,在某個晚上還流連在音響店試聽其他各廠牌耳機順便跟老闆哈拉之時脫口而出:『好想買K55跟K66,可惜絕版…』小老闆脫口而出:『你要K66?我有一副啊。你要K66?我有一副啊。你要K66?我有一副啊。你要K66?我有一副啊。你要K66?我有一副啊。…(回音)』
Q口Q〞(驚) 不早講,老闆我愛屬尼了…難道這就是誠意感動天?(爆)

不囉唆,雖然是老闆自己從當年收藏起來的貨,但是,重點是價格誘人品相如新,當然還是請老闆打包嚕^^。
圖二

回家之後戒慎恐懼地作開「包」動作,並非現在AKG的新包裝黑色紙盒,而是比較廉價的塑膠封裝(圖三)。
圖三

與K55不同,外殼有一片金屬網狀,透過光隱約可以看到內部構造(圖四)。
圖四

耳殼跟我手掌大小接近(圖五),採人工皮革,較易悶汗,但是因為都是在冷氣房中使用所以就沒甚麼感覺了。
圖五

頭帶及整體結構則幾乎與K55大致相同,可伸縮設計戴起來非常舒適(圖六),一不注意就聽上兩三小時忘記拿下

圖六

聆聽感上,主要是用NB與CD隨身聽皆以外接變壓器作測試,檔案分別是:Helmut Walcha的大鍵琴巴哈Goldberg Variations,(1961年版),FLAC格式,卡薩爾斯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APE格式,以及TALES SCHOOLERS的92年牛津教堂合唱輯,台版CD。以上皆無外接耳擴,無開EQ等化器。
在NB上的表現,雖然FLAC跟APE格式號稱無損,但是不知是否是心理作用,總覺得聲音帶了點「電子味」,除了NB本身的底噪毛邊之外還薄了一些;音場依舊如印象般十分充沛龐大,細節清晰不管是瓦爾哈踩大鍵琴的踏板聲還是卡薩爾斯拉大提琴時的拉弓擦弦聲都彷彿近到親炙大師身旁,高頻和K314P相較之下稍暗但是夠通透,低頻不似森海家下沈寬廣但也頗有Q感,器樂的殘響亦時有繚繞不去的感覺。
在CD上的表現則頗令人期待,心想:原版CD總不會薄聲了吧;在泰利斯學者這張唱片上主訴求人聲聲部的表現,渾厚的中頻表現果然沒讓人失望,搭配教堂的背景迴響,彷彿置身舞台中央享受著「為你而聲」的感受。但是有一點不得不說,可能是CD隨身聽接變壓器之後的推力仍然不足?聲音從開聲到後面有一點「發散」的感覺,不夠凝聚,一不注意聽久了有一點暈眩感,純屬個人感受也許未能作準就是。

除了以上古典樂類別的測試之外,還另外用了「臥虎藏龍」原聲帶中的第5曲目「絕路擒拿」,以及陳綺貞「華麗的冒險」專輯用CD隨身聽來隨性聆聽(也就是沒那麼專心諦聽啦=3=)。有低音控的朋友恐怕要失望一些,「絕路擒拿」一曲在這副耳機上表現也不能說不行,只是過於發散的結果,該曲中鼓聲如雷雨急下的效果反而還不如K314P;至於陳綺貞的專輯在這耳機上的表現則是「平淡」,請不要誤會它不好聲(並非毫無特色的平衡而已),「平淡」在這邊的意思其實是我自己對於綺貞一直以來風格的[再]詮釋,一派的輕鬆而內省,這樣的音色也許無法滿足有「女毒控」的朋友,但是對我自己來說是夠了,足夠寫意無壓力地聽完整張專輯。

以上分享其實非常不專業,過於強調耳機本身表現而非一個完整的系統,只是目前在下對自己目前的組合效果還算60分滿意,或許哪天購入了CDP以及耳擴之後再做後續的分享,又或者有其他版上的朋友有其他類的組合跟心得也請不吝分享指教!感謝各位大大陪我一起看到最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