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aeolusyung, zhang230631, suzumiyaminami
hifihivi 寫:本刊使用的標準訊源器材這邊都有
http://blog.yam.com/hifihivi/article/8965175
另外一套我們主編會負責在寫
為何使用這些訊源他會等本期截稿後寫些文章
hifihivi 寫:另外這款新的STAX旗艦
最大改變在於驅動器的電路,相關的部分我內文都有提到
它少了230V偏壓的電路可能會是聲音躍進的原因之一
hifihivi 寫:『電容器部分則由先前Chemicon 400V/200μF的濾波電容器,改為ELNA耐高壓400V/220μF濾波電容器,且增加數顆以手工膠黏固定,有助改善低頻厚實感的ELNA電解電容。另外,此次所採用GE的全新庫存品6FQ7和6CG7雙三級管,則是以中頻肉感著稱。』
這些都是聲音有所進步的原因
hifihivi 寫:至於所謂SACD部分,解析與高頻延伸沒問題,儀器量測數據非常好看.這部分無須質疑.不過低頻雖然控制力與力道已經加強很多,但還是有先天性的問題可以多加改良.
spark 寫:大略看了一下
感覺和以前007的評論差不多
然後擴大機零件換發燒一點而已![]()
在AA的話應該要和其他"副場"的擴大機PK一下才是
這篇算是給新手的勸敗文吧
對於很早就陷下去沒用歐
至少和前代擴大機的聲音也要比一比吧
更正一下
果然大略看會漏字
本篇重點
那麼飽受發燒友所苛求的低頻呢?SR-007/SRM 007tⅡ在強度、重量感、與瞬間衝擊力上比起前作SRM 007t皆有顯著的增進亦更為凝聚。
hifihivi 寫:..只有換電源玩過而已...
superpipi 寫:T2的量測數據應該非常難看
SNR很慘![]()
有看過只適合大音量派的人使用的建議
hifihivi 寫:http://blog.yam.com/hifihivi/article/8769156
這款STAX最新靜電式耳機台灣目前為止應該只有我寫過評論吧
不嫌棄的話
歡迎大家閱覽看看
donthuang 寫:hifihivi 寫:http://blog.yam.com/hifihivi/article/8769156
這款STAX最新靜電式耳機台灣目前為止應該只有我寫過評論吧
不嫌棄的話
歡迎大家閱覽看看
在寫作上,可以考慮少用典故,多些具體的聽感比擬
比如某劉大鬍子最喜歡用的美食或美女
另外,在介紹具體性能/電路設計時最好壓縮在一個部分就好
由於敝人在下有一些說起來可恥的文學底子(本來要去文學雜誌上班...),但因緣際會最後還是選擇音響雜誌,個人頗不喜歡傳統音響萍報導方式,這些傳統方式往往太封閉、太制式、太空洞,欠缺文章之美,寓情寓理也有所不足,可能我說的太過偏頗,但這是我起先以第三人稱的觀察,到現在第一人稱寫作時的一種心得.
不同器材有不同寫法,每個作者也要有自己的風格.我也不曉得我在本刊所寫的報導是否合乎傳統讀者的期待,不過,您給予的批評與見解我聽見了.
以上是我的小小意見
hifihivi 寫:superpipi 寫:T2的量測數據應該非常難看
SNR很慘![]()
有看過只適合大音量派的人使用的建議
請問測量的器材與環境,還有相關條件呢?
在我這邊看來T2的音量大小影響的是低頻段相關表現居多
但也不至於難看
這部分也就是靜電式耳機的原罪阿...
hifihivi 寫:由於敝人在下有一些說起來可恥的文學底子(本來要去文學雜誌上班...),但因緣際會最後還是選擇音響雜誌,個人頗不喜歡傳統音響萍報導方式,這些傳統方式往往太封閉、太制式、太空洞,欠缺文章之美,寓情寓理也有所不足,可能我說的太過偏頗,但這是我起先以第三人稱的觀察,到現在第一人稱寫作時的一種心得.
不同器材有不同寫法,每個作者也要有自己的風格.我也不曉得我在本刊所寫的報導是否合乎傳統讀者的期待,不過,您給予的批評與見解我聽見了.
以上是我的小小意見
gotowin 寫:感謝你的分享
我是覺得你的文筆不錯啊
我喜歡這樣的分享
尤其是這麼少人聽過的007t ii
音響雜誌劉大鬍子的存活最久
當然他的文字描寫方式會影響很多人
不過那也不代表他就是唯一標準
樂見有人報導相對是小眾的耳機
希望你們繼續下去
hifihivi 寫:http://blog.yam.com/hifihivi/article/8769156
這款STAX最新靜電式耳機台灣目前為止應該只有我寫過評論吧
不嫌棄的話
歡迎大家閱覽看看
yugif 寫:hifihivi 寫:http://blog.yam.com/hifihivi/article/8769156
這款STAX最新靜電式耳機台灣目前為止應該只有我寫過評論吧
不嫌棄的話
歡迎大家閱覽看看
嗯,看到GE - 6FQ7、6CG7
突然有興趣了起來
不過,有幫這台機器換歐系老管試看看嗎?
若是鎖管的座子,或不能更動的測試機就沒辦法了
偷偷問一下
hifihivi 寫:http://blog.yam.com/hifihivi/article/8960094
本刊的量測器材之一,作為創刊三十年的老雜誌,老音響迷應該都知道高傳真視聽是以科學數據報導起家的,跟現在流行以一堆形容詞堆疊的報導方式大相逕庭(當然最近文風因為我們這些年輕編輯加入後有些改變,大致上還是依照傳統:客觀、公正、科學).
本刊的儀器量測很多,這台AP是主力.其他器材,也是等我們關主編一一介紹吧.
有興趣可以翻翻我們家雜誌或者看看BLOG就好,看得懂數據的就可以看出一套音響設備的好壞.當然,量測不是絕對.
至於STAX T2的量測是有的,不過必須偷偷地說,礙於一些因素,所以無法刊登(當然與代理商有關).
有些時候是產品太差無法刊登,有些時候是產品很好,但是代理商不想積極PUSH,以雜誌的立場也就無須替該產品在作加分.而STAX應該屬於後者.
抱歉,相關測試圖片就無法公開刊登了.不過,各位耳機迷姑且相信小編我的文字吧.絕對具具屬實.就連低頻的一些先天缺陷,我都以另外種文學方式呈現了,深諳其道的人肯定看的出我再說什麼.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Bing [Bot], Google [Bot] 和 50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