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出什麼樣的聲音才算對呢,我把一點心得寫出來,不一定對,僅供發燒友參考。
  現在的hifi音響器材,不論什麼檔次和價格都能夠把音頻範圍覆蓋,音箱從30hz左右-20khz左右,功放遠遠 
超過了這個範圍。音箱和功放的頻率覆蓋是可以帶負載的頻率覆蓋。cd機輸出的音頻信號也能有這個頻寬。這 
是音響能夠在這個頻率範圍出好聲的基本保證。在實際運作中,往往會有許多不盡人意的聲音。
  一套音響系統要出什麼樣的聲音才算是對得起這套系統呢?	
  聲音的低頻比較難調整,原因有以下幾個,一、聲音的能量大部分在低頻。二、音箱低頻有一個低阻抗段。 
三、音箱以外的系統供給音箱功率的平衡問題。
  炎黃第一鼓這張碟大多數發燒友手中都有。第一首兩分鐘左右有低音鼓的演奏,低音鼓要有形體、密度、重 
量感,能夠分辨鼓槌聲音的感覺、鼓皮的震動、鼓箱聲音的厚重和悠長呈波浪形狀的餘韻。這套音響系統的低 
頻也就算不錯了。第二首、第五首曲子中樂器的聲音對音響中頻段的厚薄相對比較敏感,第二首鑔的聲音頻譜 
很豐富,首先聲音要成為一個整體,不能散。鑔的字頭在聲音結構中,頻率最低,要有包容鑔整體聲音的態勢 
。中音薄,鑔聲音的低頻就少,或者沒有了,留下鑔幾個散的高頻的聲音。這首曲子細節、層次比較容易表現 
。第五首是板鼓。從板鼓的鼓面看,鼓皮蒙了全鼓面,從鼓後面看,真正參與震動的鼓皮面積很小。所以,板 
鼓的聲音有很強的木質感,比較輕的鼓皮聲。演奏中,鼓槌的落點不同,聲音的變化要能表現出來。
第四首曲子應該是大鑼,要有厚重的聲底。這幾首曲子能表現的不錯,系統的中頻基本能過去了。
  小提琴在音響中出來的聲音要比現場聽的要厚一些,這可能是麥克風對小提琴錄音距離、角度加上實際聽音 
的小提琴檔次的差別。
  魔鬼的顫音這張碟發燒友大多耳熟能詳,第三首十八秒時的高音能有琴箱的聲音,這樣中、高頻聲音的厚薄 
就差不多了。幾乎所有hifi音響的高頻延伸都能有,需要探討的是厚度、分析力和軟硬。聲音硬了,餘韻、諧 
波、空氣感就會差。
   一家之言,有不對的地方,請發燒友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