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600升級線大評比---實測篇

原文出自耳機哈拉幫,未得到本人同意請勿轉載!
測試環境:
訊源:1212m+Theta DSPro Progeny
耳擴:CORDA EARTUBE(WE396a*3 1970's o環, SIEMENS CV2798*2)
數位線:APOGEE 75Ohm同軸線
訊號線:Acustik-Lab Gold Ref.1(hand-made by Motou)
測試標準線:HD650原廠耳機線
比較線:Zu Mobius、CARDAS、Acustik-Lab OPUS1、OPUS2(後兩者為Motous線)
測試軟體:
1.Rachmaninoff交響舞曲雙鋼琴版第三樂章__ 主測鋼琴聲
2.Bach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No.1第二樂章 --Heifetz __ 主測小提琴獨奏
3.Tchaikovsky弦樂四重奏No.2 第四樂章--包羅定四重奏__ 主測弦樂合弦聲
4.Stokowski狂想曲--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No.2__ 主測大編制
5.EAGLES--Hell freezes ever XRCD版(曲目:加州旅館)__ 主測搖滾
6.蔡琴--機遇 XRCD版(曲目:機遇)__ 主測人聲
7.當鋪爵士XRCD版(APE檔)__ 主測Jazz
其餘請見外觀篇
測試主文:
[1]ZU CABLE PK HD650原廠線
HD600是一支很好的耳機,當我用原廠600線時,總覺得高頻黯淡、低頻軟糊,
所以在拿到HD600不久就跟網兄換了一條HD650的線來用。換上後滿意多了,
聽說650原廠線是銅銀混絞,的確高頻延伸好了一點,低頻也控制的好多了,
但仍然不是讓我很滿意。這次有幸借到這麼多線來聽,二話不說馬上接上聞名已久的ZU。
第一個感覺,哇,好棒的空間感啊,延續我對ZU的印象,用在271S上對我來說可能刺激了點,但對我現在的系統"可能會"卻恰如其份。不知道∼趕快來聽聽:
聽1鋼琴聲的表現,一鍵觸一鍵,在雙鋼琴的大動態下,鋼琴聲的漣漪就這樣一波一波的拓展開來,但是...總覺得有點不太對勁,好像少了份鋼琴溫暖飽滿的聲音。接下去2.的小提琴,無伴奏的音樂下,小提琴的弦聲好漂亮,高音延伸出去彷彿到了好遠才碰到牆壁,那樣的空間感實在無人能及,但是...聽久了會開始覺得有點累,稱不上是刮耳,但的確會疲勞,且小提琴的箱音會變的有點虛。換到3之後,兩支小提琴、一支中提琴與一支大提琴的和弦聲,清清楚楚,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轉折,都清清楚楚的傳達給你,好吧,聽到這我有點放棄了,找不到我要的既可以清楚表達細節,但又保持原有該有的音色XD....
只好一一的往下走下去,4大編制不一樣了,整個氣勢仍在,不會模糊,每個樂器的定位、細節以及整個廳堂感表現到極致,但是低頻散開太快,在速度的表現上實在太快了一點,不知不覺產生好像在尬車的快感,萬箭齊發,耳朵馬上就累了,細節太多,速度太快,很爽很刺激....回顧上面的古典,表現出的風格並非我所喜愛,那我們來看看5與6吧。當5前奏展開時,我就知道這將會讓我很high,好喜歡這樣的搖滾樂啊...印象中的搖滾樂樂團的聲音總是蓋過主唱,6.不太想測了,一聽到蔡大姊開聲,我就知道不行,中頻不見了....7.當舖爵士,把現場的氣氛傳達的好清楚,什麼酒杯碰撞等...
結論:ZU的表現不同凡響,比上650原廠線,650線馬上俯首稱臣,ZU創造的空間感無人能右,其他的大家應該都知道了,高頻的確相當優異,速度快,中頻相較薄了點,低頻則以片狀有層次感的方式散開,缺點是散開就沒了,沒有那種迴響。音響性一流,但所表現的音樂性就要看個人喜好。
[2]CARDAS PK HD650原廠線
這組線在AKG271S上時曾給我不太好的印象,主要在於低頻沒有反彈力道,好像軟軟的鼓面,打下去回不來一樣...它能不能在這裡扳回一城呢..........
這次先從大編制來,4.的一開始弦樂全出來時,有如濃郁的巧克力化不開,立即接踵而來的是兩聲管樂器,怎麼好像暗了點,再仔細聽一遍細節吃了不少,一到了大家一起動的時刻,完了....整個交錯在一起,亂了亂了...放棄,換小提琴獨奏好了,啊...這不是我要的海飛茲,一整個溫暖到不行,琴音變的溫潤,原本冷冽的海飛茲變的...XD
再跳四重奏,好多了,溫暖的室內樂給我該有的感覺,繼續聽下去整個人懶洋洋到不行,舒服!這時候什麼細節不在乎啦∼當舖爵士給我相同的感覺,很有現場的味道,如果跟ZU比較,會感覺坐在天花板看下面,好像置身事外,但c線讓我覺得好像坐在觀眾席內,聊天聊的太開心了,旁桌發生啥事都不知道,只覺得有熱鬧的氣氛。想到這馬上跳到蔡大姊去,hoho...好醇厚的中頻,總算有點她該有的韻味了,還記得ZU嗎,好像年紀輕輕的女生唱歌一樣。換到老鷹,對了,一開始的打鼓聲,濃厚有彈性,想想你一口氣塞下一顆巧克力到嘴巴那種感覺。現場炒熱的聲音,不刺耳又溫暖,好比置身現場那種音樂把你團團包圍住。我就好奇鋼琴聲會如何,果然,那觸鍵的聲音比較軟一點,所散出的泛音...嗯...我不是很習慣。
結論:相較於650線把HD600的低頻做有效的裁員,C線像是把低頻全部集合站好,集中有效管理,像一顆看不見的圓球,軟Q有彈性。對HD600而言,c線相當適合聽蔡大姊的聲音,一些室內樂、小編制等都能給我舒舒服服的聽音樂,音響性不好,但音樂性極佳!
[3]魔豆opus1 PK HD650原廠線
這組線曾經讓我在K271S上聽到自己最喜愛的聲音,尤其是室內樂以及中頻醇厚的人聲,用在HD600上會產生什麼效果呢?
HD600最讓我頭痛的其實是散掉的低頻,所以換上這線時,發散的低頻集中不少,但與C一比,就感覺稍微寬鬆一點了。
與C不同的是中高頻的表現,細節的表現度好很多,雖仍不敵ZU線的猛烈,但已足以讓我感覺到海飛茲在小提琴獨奏那份感覺,
在琴聲轉折處的圓潤,速度表現佳,雖讓人覺得這把海飛茲冷冽的琴聲特質給修掉不少,至少聽起小提琴獨奏是一件舒服的事。
所以馬上聽了柴老的四重奏,果然沒錯,一如先前提到,聽起這音樂的感覺,有如享受個人的室內樂團,成員間的合作無間,
更增添整個四重奏該有的音樂性。大編制的狂想曲,氣勢稱不上是非凡,但是中規中矩的表現,讓我聽起音樂相當舒服,
即使是大編制常帶來的壓迫感也都不見了,中高頻的細節,中低頻的溫厚,都是這條線給我的最大觀感。跳到1的鋼琴聲,
漣漪的泛音,清楚的觸鍵聲,閉上眼睛可以想像鋼琴家演奏的身形,就因為中頻的溫溫表現,顯得整個曲子的走向也比較沒那麼狂野,
不過這就有點偏離交響舞曲帶給人的感覺了。可想見,聽蔡大姊的聲音會是挺不錯的,馬上跳到6,只聽到蔡琴的歌聲,不急不徐的表現出來,
整個人聲韻味雖不及C的厚,但是溫溫帶有韻味的感覺顯露無遺。畫面轉到演唱會的現場,整個聽完後,的確,這是搖滾演唱,該有的都有。
但是....唉...怎麼懷念起ZU線給我的刺激感....這點就可惜了,只能說走向差太多....當舖爵士呢?這條線的氣氛就不若C給我的現場感,
這裡強調氣氛,主要因為這張唱片就是現場錄音,希望傳達給聽者如置身室內的感覺,這點我就比較感覺到,一間小酒館,底下三三兩兩的客人,
我孤獨的坐在座位上,手裡拿著酒杯,等著台上的表演,就好像整個人放空一樣,背後或旁桌的酒杯碰撞,雖然清楚呈現,但我就是一個人。
結論:這組的優點也是缺點,比起650線,各方面都增添了韻味,但總沒有強烈的如ZU或C讓我的印象深刻,是優點是缺點,就要看個人,
如果想要的是平衡一點,各方面都要有提升,以售價看來跟C差不多,我想是可以慎重的考慮。
[4]魔豆OPUS2 PK 650線
這是個全新的嘗試,在王兄帶來給我聽的時候,我還在想,線身不是跟opus1一樣,用量是多了一倍,但真的會改變很大嗎?
well...在抱持著疑問的態度,聽了海大師的小提琴,這條的速度感與中高頻細節居然不輸ZU,唯一不同的地方是,聲音拉近了三步,
整個琴聲轉折處也與opus1走向大不相同,修飾極少,聲音是比較直接的呈現出來,聲底相同,表現大不同!這次就不先測四重奏了,
直接跳到大編制狂想曲部分。果然進一步驗證我的想法,整個氣勢表現比起ZU或OPUS1都還要好,但為細節多走向,中高頻的細節與ZU相當,
讓我驚訝的是,中低頻的表現雖以渾厚的方式呈現,但我聽到以往沒聽到的細節,可想見聽交響樂會爽,但缺點跟ZU一樣,聽完一整張交響曲要休息一下,
要不然耳朵會有點受不了,看來細節太多也是個缺點^^。休息一會後,繼續四重奏的聆聽,這時的感覺就比較奇特了,整個厚度增加的關係,
讓我以為多了幾位成員XD∼鋼琴聲呢?整個低音厚度增加不少,我只能以猛烈形容,這點在OPUS1聽不到的交響舞曲氣勢,OPUS2給我了。
聽到這不禁讓我想像,ZU線給我的搖滾爽感,OPUS2表現如何?廢言不多說,趕快換到這首來聽,喔喔∼一開聲的大鼓好有力阿,比起C線居然更猛烈,
現場的感覺熱鬧非凡,跟ZU的表現少了點金屬味,反正老鷹好像也不是金屬團嘛...呵呵。好酒沉甕底,該來聽聽人聲的表現了,濃厚有力的共鳴,
蔡琴的歌聲談不上是餘音繚繞,但就好像專屬歌手站在面前不遠處為你歌唱....
結論:沒想到挺有競爭力的一條線,提供了網兄不同的選擇,這條線聽我說起來好像很不錯,但要請各位換另一個角度,
這些優點是不是心情需要如C線的放輕鬆時,反而變成缺點?
總結:小弟先聲明,不是為哪一組線在打廣告,受不了昨天AA的那個無聊的指控XD
還有這是HD600的評比,小弟不保證用在HD650或580上會有相似的表現,這些就有待其他網兄幫忙驗證了。
這一兩個星期聽下來,每一組線都有它獨到的地方。同理的,如果小弟的財力允許,四條線都想收,
因為可以看不同的心情換上不同的線。Z線的刺激,C線的軟調放鬆,O1的溫溫中火到O2的熊熊大火,
想要讓HD600有什麼表現,就換上哪組線,真好。
最後來點比較殘酷的不等號歸納:
空間感:ZU>>OPUS1~>C~>OPUS2(~相似, >大於, >>遠大於)
音場延伸:OPUS2~>ZU>OPUS1~C
中高頻細節度:ZU~OPUS2>OPUS1>C
中低頻細節度:OPUS2>ZU>OPUS1>C
中低頻Q硬度:C>OPUS1>OPUS2>ZU(Q->硬)
中低頻厚度:OPUS2~>C>OPUS1>ZU
速度感:ZU~>OPUS2>OPUS1>C
整體懶洋洋度(或稱舒服^^):C>OPUS1>OPUS2>ZU
以上補完,小弟下台一鞠躬:D
測試環境:
訊源:1212m+Theta DSPro Progeny
耳擴:CORDA EARTUBE(WE396a*3 1970's o環, SIEMENS CV2798*2)
數位線:APOGEE 75Ohm同軸線
訊號線:Acustik-Lab Gold Ref.1(hand-made by Motou)
測試標準線:HD650原廠耳機線
比較線:Zu Mobius、CARDAS、Acustik-Lab OPUS1、OPUS2(後兩者為Motous線)
測試軟體:
1.Rachmaninoff交響舞曲雙鋼琴版第三樂章__ 主測鋼琴聲
2.Bach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No.1第二樂章 --Heifetz __ 主測小提琴獨奏
3.Tchaikovsky弦樂四重奏No.2 第四樂章--包羅定四重奏__ 主測弦樂合弦聲
4.Stokowski狂想曲--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No.2__ 主測大編制
5.EAGLES--Hell freezes ever XRCD版(曲目:加州旅館)__ 主測搖滾
6.蔡琴--機遇 XRCD版(曲目:機遇)__ 主測人聲
7.當鋪爵士XRCD版(APE檔)__ 主測Jazz
其餘請見外觀篇
測試主文:
[1]ZU CABLE PK HD650原廠線
HD600是一支很好的耳機,當我用原廠600線時,總覺得高頻黯淡、低頻軟糊,
所以在拿到HD600不久就跟網兄換了一條HD650的線來用。換上後滿意多了,
聽說650原廠線是銅銀混絞,的確高頻延伸好了一點,低頻也控制的好多了,
但仍然不是讓我很滿意。這次有幸借到這麼多線來聽,二話不說馬上接上聞名已久的ZU。
第一個感覺,哇,好棒的空間感啊,延續我對ZU的印象,用在271S上對我來說可能刺激了點,但對我現在的系統"可能會"卻恰如其份。不知道∼趕快來聽聽:
聽1鋼琴聲的表現,一鍵觸一鍵,在雙鋼琴的大動態下,鋼琴聲的漣漪就這樣一波一波的拓展開來,但是...總覺得有點不太對勁,好像少了份鋼琴溫暖飽滿的聲音。接下去2.的小提琴,無伴奏的音樂下,小提琴的弦聲好漂亮,高音延伸出去彷彿到了好遠才碰到牆壁,那樣的空間感實在無人能及,但是...聽久了會開始覺得有點累,稱不上是刮耳,但的確會疲勞,且小提琴的箱音會變的有點虛。換到3之後,兩支小提琴、一支中提琴與一支大提琴的和弦聲,清清楚楚,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轉折,都清清楚楚的傳達給你,好吧,聽到這我有點放棄了,找不到我要的既可以清楚表達細節,但又保持原有該有的音色XD....
只好一一的往下走下去,4大編制不一樣了,整個氣勢仍在,不會模糊,每個樂器的定位、細節以及整個廳堂感表現到極致,但是低頻散開太快,在速度的表現上實在太快了一點,不知不覺產生好像在尬車的快感,萬箭齊發,耳朵馬上就累了,細節太多,速度太快,很爽很刺激....回顧上面的古典,表現出的風格並非我所喜愛,那我們來看看5與6吧。當5前奏展開時,我就知道這將會讓我很high,好喜歡這樣的搖滾樂啊...印象中的搖滾樂樂團的聲音總是蓋過主唱,6.不太想測了,一聽到蔡大姊開聲,我就知道不行,中頻不見了....7.當舖爵士,把現場的氣氛傳達的好清楚,什麼酒杯碰撞等...
結論:ZU的表現不同凡響,比上650原廠線,650線馬上俯首稱臣,ZU創造的空間感無人能右,其他的大家應該都知道了,高頻的確相當優異,速度快,中頻相較薄了點,低頻則以片狀有層次感的方式散開,缺點是散開就沒了,沒有那種迴響。音響性一流,但所表現的音樂性就要看個人喜好。
[2]CARDAS PK HD650原廠線
這組線在AKG271S上時曾給我不太好的印象,主要在於低頻沒有反彈力道,好像軟軟的鼓面,打下去回不來一樣...它能不能在這裡扳回一城呢..........
這次先從大編制來,4.的一開始弦樂全出來時,有如濃郁的巧克力化不開,立即接踵而來的是兩聲管樂器,怎麼好像暗了點,再仔細聽一遍細節吃了不少,一到了大家一起動的時刻,完了....整個交錯在一起,亂了亂了...放棄,換小提琴獨奏好了,啊...這不是我要的海飛茲,一整個溫暖到不行,琴音變的溫潤,原本冷冽的海飛茲變的...XD
再跳四重奏,好多了,溫暖的室內樂給我該有的感覺,繼續聽下去整個人懶洋洋到不行,舒服!這時候什麼細節不在乎啦∼當舖爵士給我相同的感覺,很有現場的味道,如果跟ZU比較,會感覺坐在天花板看下面,好像置身事外,但c線讓我覺得好像坐在觀眾席內,聊天聊的太開心了,旁桌發生啥事都不知道,只覺得有熱鬧的氣氛。想到這馬上跳到蔡大姊去,hoho...好醇厚的中頻,總算有點她該有的韻味了,還記得ZU嗎,好像年紀輕輕的女生唱歌一樣。換到老鷹,對了,一開始的打鼓聲,濃厚有彈性,想想你一口氣塞下一顆巧克力到嘴巴那種感覺。現場炒熱的聲音,不刺耳又溫暖,好比置身現場那種音樂把你團團包圍住。我就好奇鋼琴聲會如何,果然,那觸鍵的聲音比較軟一點,所散出的泛音...嗯...我不是很習慣。
結論:相較於650線把HD600的低頻做有效的裁員,C線像是把低頻全部集合站好,集中有效管理,像一顆看不見的圓球,軟Q有彈性。對HD600而言,c線相當適合聽蔡大姊的聲音,一些室內樂、小編制等都能給我舒舒服服的聽音樂,音響性不好,但音樂性極佳!
[3]魔豆opus1 PK HD650原廠線
這組線曾經讓我在K271S上聽到自己最喜愛的聲音,尤其是室內樂以及中頻醇厚的人聲,用在HD600上會產生什麼效果呢?
HD600最讓我頭痛的其實是散掉的低頻,所以換上這線時,發散的低頻集中不少,但與C一比,就感覺稍微寬鬆一點了。
與C不同的是中高頻的表現,細節的表現度好很多,雖仍不敵ZU線的猛烈,但已足以讓我感覺到海飛茲在小提琴獨奏那份感覺,
在琴聲轉折處的圓潤,速度表現佳,雖讓人覺得這把海飛茲冷冽的琴聲特質給修掉不少,至少聽起小提琴獨奏是一件舒服的事。
所以馬上聽了柴老的四重奏,果然沒錯,一如先前提到,聽起這音樂的感覺,有如享受個人的室內樂團,成員間的合作無間,
更增添整個四重奏該有的音樂性。大編制的狂想曲,氣勢稱不上是非凡,但是中規中矩的表現,讓我聽起音樂相當舒服,
即使是大編制常帶來的壓迫感也都不見了,中高頻的細節,中低頻的溫厚,都是這條線給我的最大觀感。跳到1的鋼琴聲,
漣漪的泛音,清楚的觸鍵聲,閉上眼睛可以想像鋼琴家演奏的身形,就因為中頻的溫溫表現,顯得整個曲子的走向也比較沒那麼狂野,
不過這就有點偏離交響舞曲帶給人的感覺了。可想見,聽蔡大姊的聲音會是挺不錯的,馬上跳到6,只聽到蔡琴的歌聲,不急不徐的表現出來,
整個人聲韻味雖不及C的厚,但是溫溫帶有韻味的感覺顯露無遺。畫面轉到演唱會的現場,整個聽完後,的確,這是搖滾演唱,該有的都有。
但是....唉...怎麼懷念起ZU線給我的刺激感....這點就可惜了,只能說走向差太多....當舖爵士呢?這條線的氣氛就不若C給我的現場感,
這裡強調氣氛,主要因為這張唱片就是現場錄音,希望傳達給聽者如置身室內的感覺,這點我就比較感覺到,一間小酒館,底下三三兩兩的客人,
我孤獨的坐在座位上,手裡拿著酒杯,等著台上的表演,就好像整個人放空一樣,背後或旁桌的酒杯碰撞,雖然清楚呈現,但我就是一個人。
結論:這組的優點也是缺點,比起650線,各方面都增添了韻味,但總沒有強烈的如ZU或C讓我的印象深刻,是優點是缺點,就要看個人,
如果想要的是平衡一點,各方面都要有提升,以售價看來跟C差不多,我想是可以慎重的考慮。
[4]魔豆OPUS2 PK 650線
這是個全新的嘗試,在王兄帶來給我聽的時候,我還在想,線身不是跟opus1一樣,用量是多了一倍,但真的會改變很大嗎?
well...在抱持著疑問的態度,聽了海大師的小提琴,這條的速度感與中高頻細節居然不輸ZU,唯一不同的地方是,聲音拉近了三步,
整個琴聲轉折處也與opus1走向大不相同,修飾極少,聲音是比較直接的呈現出來,聲底相同,表現大不同!這次就不先測四重奏了,
直接跳到大編制狂想曲部分。果然進一步驗證我的想法,整個氣勢表現比起ZU或OPUS1都還要好,但為細節多走向,中高頻的細節與ZU相當,
讓我驚訝的是,中低頻的表現雖以渾厚的方式呈現,但我聽到以往沒聽到的細節,可想見聽交響樂會爽,但缺點跟ZU一樣,聽完一整張交響曲要休息一下,
要不然耳朵會有點受不了,看來細節太多也是個缺點^^。休息一會後,繼續四重奏的聆聽,這時的感覺就比較奇特了,整個厚度增加的關係,
讓我以為多了幾位成員XD∼鋼琴聲呢?整個低音厚度增加不少,我只能以猛烈形容,這點在OPUS1聽不到的交響舞曲氣勢,OPUS2給我了。
聽到這不禁讓我想像,ZU線給我的搖滾爽感,OPUS2表現如何?廢言不多說,趕快換到這首來聽,喔喔∼一開聲的大鼓好有力阿,比起C線居然更猛烈,
現場的感覺熱鬧非凡,跟ZU的表現少了點金屬味,反正老鷹好像也不是金屬團嘛...呵呵。好酒沉甕底,該來聽聽人聲的表現了,濃厚有力的共鳴,
蔡琴的歌聲談不上是餘音繚繞,但就好像專屬歌手站在面前不遠處為你歌唱....
結論:沒想到挺有競爭力的一條線,提供了網兄不同的選擇,這條線聽我說起來好像很不錯,但要請各位換另一個角度,
這些優點是不是心情需要如C線的放輕鬆時,反而變成缺點?
總結:小弟先聲明,不是為哪一組線在打廣告,受不了昨天AA的那個無聊的指控XD
還有這是HD600的評比,小弟不保證用在HD650或580上會有相似的表現,這些就有待其他網兄幫忙驗證了。
這一兩個星期聽下來,每一組線都有它獨到的地方。同理的,如果小弟的財力允許,四條線都想收,
因為可以看不同的心情換上不同的線。Z線的刺激,C線的軟調放鬆,O1的溫溫中火到O2的熊熊大火,
想要讓HD600有什麼表現,就換上哪組線,真好。
最後來點比較殘酷的不等號歸納:
空間感:ZU>>OPUS1~>C~>OPUS2(~相似, >大於, >>遠大於)
音場延伸:OPUS2~>ZU>OPUS1~C
中高頻細節度:ZU~OPUS2>OPUS1>C
中低頻細節度:OPUS2>ZU>OPUS1>C
中低頻Q硬度:C>OPUS1>OPUS2>ZU(Q->硬)
中低頻厚度:OPUS2~>C>OPUS1>ZU
速度感:ZU~>OPUS2>OPUS1>C
整體懶洋洋度(或稱舒服^^):C>OPUS1>OPUS2>ZU
以上補完,小弟下台一鞠躬:D